|
楼主 |
发表于 2021-12-8 08: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IP:保留地址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每到周末,位于瓦屋山下的复兴村便热闹起来,村民们敲起复兴耍锣鼓,唱起瓦屋山山歌,让外来游客切身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魅力。 瓦屋山镇复兴村是青衣羌族后裔在大山繁衍至今的一个古村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走进复兴村,群山环抱、山溪流淌,清代、民国风格的木屋散落其间……这里的生态与文化都被赋予了“国字号”头衔,该村于2009年被评为首批“中国生态文化村”、2016年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复兴村依托优质生态环境、传统村落、青羌文化等特色,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结合现有传统建筑风貌,打造具有“羌风楚韵”的人文旅游文化项目。如今传统民宿、青羌酒吧等古朴与时尚结合的文旅产业在该村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全村198户、723人吃上“生态饭”“文旅饭”。“自发展文旅产业以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以前的2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元,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复兴村党总支书记尹成静说,目前全村共有农家乐63家,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青羌文化是复兴村致富的文化基石,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耍锣鼓,该村于2020年1月成立文化公司,开始在全国各地承接耍锣鼓等文艺演出。“演出内容全部源于传承至今的青羌文化,演员也都是本村村民。”尹成静说,每场演出,不仅参演村民有报酬,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依靠文化演出实现了从无到有、逐步壮大。此外,该村还种植了约350亩有机茶。茶园采用“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并与旅游相结合,开发观光农业等农旅融合发展项目,不断壮大茶园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复兴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青羌文化广场、3公里林区旅游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陆续完工;以生态文化村为特色,集特色生态美食、农家休闲、农业观光、特色森林产品及生态农副食品加工展示为一体的复兴村乡村嘉年华也在积极筹备当中……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复兴村徐徐展开。传统村落如何焕发新的活力?复兴村的答案是:坚守与开放!“坚守传统文化、实现开放发展的路线不会变。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未来复兴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将重构传统村落的功能和价值,不断探索‘两山转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尹成静说。“这里是复兴古村落,这里是复兴村茶山,这里是雅女湖……”近日,福满楼农家乐业主王文泽指着挂在店内最显眼位置的一张复兴村鸟瞰图,向游客介绍村里的景点。王文泽今年58岁,曾任复兴村村主任,也是村里发展农家乐的第一人,他经营农家乐至今已有10年了。早在2009年,王文泽就有了发展农家乐的想法。2011年,他投入全部积蓄建成了集餐饮、民宿于一体的农家乐,第一年就收入了7万多元;2015年,他又开始跟旅行社合作,收入了20多万元。看着王文泽足不出户、在家就能赚大钱,当时认为他倾其所有开农家乐是“傻子”的村民,又纷纷前来向他“取经”。“复兴村地势优越,青羌文化底蕴深厚,适合发展旅游业……”面对村民咨询,王文泽将其发展农家乐的经验倾囊相授。这些年,在他的带动下,复兴村陆陆续续开了63家农家乐及民宿。今年4月,复兴村规划修建一条3公里长的林区旅游、产业道路,因种种原因修建受阻,王文泽又被村民推选为4组组长,专门负责调解各种矛盾,推动道路加快建成。为此,他挨家挨户了解矛盾点,并逐一调解。经他调解,村民们同意共同筹资修路。如今,3公里的林区道路铺满了碎石,基本实现了顺畅通行;下一步将对其进行硬化,以方便旅游观光。“以前村民们吃的是‘农耕饭’,收入低;如今大家都吃上了‘文旅饭’,收入高。”王文泽说,村民们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转变和发展文旅产业的丰硕成果。“只要我们跟村民谈,修路是为了让大家把‘文旅饭碗’端得更稳,他们都会积极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村民们空前团结,大家铆足了干劲,聚力推动复兴旅游提档升级,共同培育复兴作为传统村落的文旅品牌,实现共同富裕。”对于未来发展,王文泽底气十足。“来的都是客,大家请进来坐。”11月12日,在瓦屋山镇复兴村5组毛建洪家中,他热情地招呼着几位到复兴村观光旅游的客人。毛建洪今年49岁,视力2级残疾。“我6岁就看不清了,那时候可以戴眼镜,读书或者做些简单的事还可以。”毛建洪坦言,30岁以前,他戴上眼镜还有一定的视力,30岁以后,视力直线下降,戴眼镜已不起作用,到医院检查,被告知即使动手术,效果也甚微。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毛建洪的生产生活,即使上街买个东西,都需要妻子陪护。雪上加霜的是,其女儿又检查出视力遗传性4级残疾。2014年,他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当时就觉得自己给村里拖了后腿,心里很不是滋味。”毛建洪介绍说,当时,村里已经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很多村民也因此发家致富,而他还没有脱贫,“我那时就下定了决心,也要端起‘文旅饭碗’,不给村里拖后腿。”2015年,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毛建洪争取到扶贫贷款30万元,将原有的房屋改造成民宿。2016年,他的民宿开始营业,第一年就收入了10多万元,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于是,他对家里的鱼塘进行扩建,一来可以养鱼供客人食用,二来可以给游客提供观赏项目。2016年,他们家就顺利脱贫。现在,每年从“五一”开始,一直到国庆长假结束,都有很多游客到复兴村旅游,毛建洪家的民宿入住率很高。游客们在他家,不仅可以享受到吃住一条龙服务,还可以观赏几条100多斤的大鲟黄鱼,很多人还慕名前来观赏大鱼。“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村里的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人来我们这里游玩。”对于未来,毛建洪满心期待,“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我将适时对民宿进行提档升级,只要村民们齐心协力,把村子建设得更美丽,一定会有更多人来参观旅游。”今年77岁的张春树当过兵、干过铸造工人,如今是复兴耍锣鼓非遗项目的第三代传承人。“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村里人耍锣鼓了。”张春树介绍说,复兴村历来有耍锣鼓的传统,每到农闲时,村民们就聚在一起表演,他从小耳濡目染,12岁就可以登台演出了。长大后,张春树离开家乡,当了五年铁道兵;退役后他来到攀枝花,当起了铸造工人,一干就是30多年,没有机会再玩他喜爱的锣鼓。“复兴耍锣鼓最少要四个人,大家玩的是一种配合。”张春树说。“无论走到哪儿,心里都始终想着复兴耍锣鼓。”2000年,张春树退休后就回到了家乡,并找到曾经的老朋友,一起表演复兴耍锣鼓。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复兴耍锣鼓的人越来越少,村里农闲时,已没有了张春树儿时的热闹。“只有村民办红白喜事的时候,才会表演复兴耍锣鼓。”张春树意识到,没有收益,想学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他不愿意看到这样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传统技艺就这样慢慢消散。让张春树感到欣慰的是,在乡村振兴东风的吹拂下,复兴村走上了文旅发展的道路,复兴耍锣鼓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传承,村里从8岁到80岁的人都在学习,复兴耍锣鼓已成为村里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希望多教点徒弟,把这个非遗技艺传承发展下去。”张春树表示,村民们通过文旅融合走上了致富路,“接下来,我将在传承发展复兴耍锣鼓的路上继续努力,让复兴耍锣鼓的形式更加多样,元素更加丰富,为乡村振兴出一分力。”发展旅游业和保护传统村落,看似两个不能调和的矛盾,但却不一定非此即彼。相反,发展旅游业是发挥传统村落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保护好传统村落又会给旅游业带来持续发展动力。记者在复兴村感受到的,是其在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力争让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融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尽可能实现传统村落的现代转型。传统村落的坚守与发展任重道远,不仅要在开发保护、传承文化与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深度发展上,做到融合创新、提档升级、做精做细,还要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让传统建筑、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同时,增强村民内生动力,提档升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相关产业,走上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让村民和传统村落一起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山水洪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