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贤,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合成专家,是我国化学推进剂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聚氨酯工业的奠基者之一,主持参与了偏二甲肼、一甲基肼、鱼推-3燃料、丁羟胶等产品的研制,迄今仍广泛应用在多种型号的战略、战术武器、先进鱼雷、长征系列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装备上。
李俊贤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农民家庭。他刚记事时,父亲因有病不能到田地干活,一家五口的重担全压在母亲一个人肩上。尽管生活十分艰难,母亲还是坚持让他上学。初中毕业后,母亲再也没有钱供他读书了。在家族的资助中,他读完高中,顺利考入四川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化工专业。
1950年8月,毕业后的李俊贤被东北化工局招录。在东北,他一待就是七八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被派遣到前苏联进修一年。也正是这次进修,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决定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安排了“两弹一星”及其推进剂的研制任务。30岁出头,刚从前苏联进修回国的李俊贤,被安排负责研制一种叫偏二甲肼的火箭推进剂。
推进剂之于火箭,就像汽油之于汽车。李俊贤的目标,是实现我国在偏二甲肼这一液体推进剂主要高能燃料的突破。
“当时,氯胺法制偏二甲肼有气相法和液相法之争。我们接到的任务是开发气相氯胺法。”李俊贤说,在实际研制中,他和组员们却发现,气相法很难在短期内提供大规模生产所需技术数据。
因此,他们决定在完成气相法任务的同时,“秘密”进行液相法的研究。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李俊贤和同事们的液相氯胺法制偏二甲肼的研究终于成功了。其成果还被评为中国工业交通战线十大成果之一。
1966年,李俊贤再接重担,到青海大通县一个山沟里筹建黎明化工厂,建设中国第一套氯胺法制偏二甲肼装置。住茅草屋,睡土炕大通铺,吃盐水煮蚕豆、青稞粉,忍受高原反应,他得了严重的胃病。“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这个事情你不去做,拿给别人做,好像不太合适吧!”李俊贤说,1968年,由他主持研制的用于人造卫星发射的高性能化学推进剂——偏二甲肼终于诞生并投产。
1970年4月24日,偏二甲肼助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直到今天,它仍是我国重要的推进剂品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升空,均使用了偏二甲肼。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海军服役的唯一热动力鱼雷是以煤油、压缩空气为推进剂的53-66型鱼雷,最大航程4km,只能用于水面作战,技术指标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所用鱼雷推进剂的动力(最大航程46km)。差距大的原因之一,是推进剂的能量低。
为改变落后现状,1973年9月,燃化部向黎明化工研究所下达了研制性能指标类似最大航程46km的鱼雷推进剂的任务,后被简称796燃料。李俊贤任技术负责人。
由于担心黎明化工研究所两三年内难以提供大批量796燃料,延误新型热动力鱼雷的交货期,使用部门提出先用国内已生产的硝酸异丙酯来研制新一代热动力鱼雷,等796燃料工业化研究成功后,再用其研制新的热动力鱼雷。然而,796燃料在航程、航速上要比硝酸异丙酯快一倍以上,一旦硝酸异丙酯用于鱼雷,那就意味着中国鱼雷要比世界先进鱼雷落后一代。李俊贤当场提出:“要搞就要搞世界一流的!要相信科学,更要相信我们所的实力!”李俊贤表示,保证完成任务。
1977年6月30日,李俊贤和同事们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796燃料,把我国先进鱼雷研制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切实增强了我国海军实力。
继796燃料后,李俊贤又领导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先后完成了主要用于卫星和飞船增速入轨的一甲肼,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使用的高氯酸铵固体氧化剂等一系列高难度科研项目。
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圆满完成奔月任务,其中发动机点火调姿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为该发动机提供动力源的,仍然是李俊贤及其同事们。
20世纪80年代初,黎明化工研究所从青海迁到河南洛阳,改名黎明化工研究院,走上了企业化发展道路。时任院长兼总工程师的李俊贤,开始将目光放在了“万能塑料”聚氨酯的研究上。
当时,聚氨酯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家居等行业,而在我国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敏锐捕捉到聚氨酯的潜力,李俊贤开始查阅大量资料,决定将研发目标锁定在代表世界先进材料技术方向的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上。
为此,他还卸去了院长和总工程师的职务,成为黎明化工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主任,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这个项目的支持。后来,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大力发展聚氨酯,组建国家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工程技术中心,开发出了几十种技术,为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干一样,成一样,李俊贤靠的是什么?
他说:“搞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最怕的就是‘差不多’。而成功往往从发现问题而来,只有扭住问题不放,才能找出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