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6-15 11:06:25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IP:四川眉山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篇可能误导学生的课文 - 今日头条】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编入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节选自德国作家童话故事的课文,在思想认识、知识传播、材料选取和语言运上都有问题,作为教材让师生教学,老师会感到困惑,学生会产生错误认知。
一、中心有偏差
一篇可能误导学生的课文
课文写太阳先学唱歌没有成功,月亮想发光失败,水一开始就往低处流,一试即成。通过描述太阳、月亮和水的学习及其成果,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很明显,课文的主旨,就是要人明白并践行“做最容易的事”。
为什么要做“最容易做的事”呢?让世界“很有秩序”。
这世界“秩序”是什么“秩序”?从大处说是现存的资本主义秩序,往小处说,是现存的规章制度,规矩习惯,方式方法,性状特点,功能作用……一句话,一切现存的事物。所谓做最容易做的事,就是循规蹈矩,一切按旧秩序、老规矩、老办法办,就是不改革,不革新,不创新,不进取,不前进,不努力,见困难绕道走。
教材将这种避难就易的消极思想灌输给学生,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只拣最容易学的课程学行吗?只做最容易做的作业可以码?每个人都只做最容易的事,不容易做的难事谁做?国人都不敢迎难而上,不思进取,不改革,不创新,社会还能发展吗?中国梦还有实现的希望吗?
课文如果说,“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学生来说,还免强说得过去;让人“做最容易做的事”实在太消极了。
二、知识有错误
一篇可能误导学生的课文
01.课文说,太阳开始学发光,学上山下山,但也学过唱歌,因声音难听作罢。月亮开始学发光,但拿不定主意,反反复复中学会了变化。
这些说法违背科常识:太阳一出现就会发光和上山下山,月亮一直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圆缺变化。没有依据说太阳中断过发光或地球中断过公转。课文没写“同时”或“试做别的事”,有可能让孩子觉得太阳运行过程中有过不发光不上山下山的时期。月亮一出现就因月球围绕地求公转而有圆缺的变化,只能说他最后确定要做的事是变化,而不能说“学会”,因为一开始就会,根本就没有“学”。
02.课文前面说月亮觉得白天发光不好,也就是不成功,发不了光;又说晚上发光不错,也就是晚上能发光:这实际就指月亮昼伏夜出。月亮白天不见晚上露面,是由于太阳光的强弱造成的天文现象。但后面却说月亮学的结果是“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月亮圆和缺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造成的。怎么“学”的是阳光强弱,结果学成了地球公转啦?
这是歪打正着吗?看不出来。相反,前面“学”的过程和后面“学”的结果联系非常紧密:“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变化。”“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无法決定”和“反反复复”的事是指白天发光不好,晚上发光不错,也就是白天不见晚上见;“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中的“这样”“那样”也是指月亮的昼出夜伏变化。本来月亮“学”的是由太阳光强弱造成的昼夜变化,结果学成了由月球公转造成的圆缺变化了,真是天下奇闻。
这样的课文会把学生和老师都弄得糊里糊涂。如果学生拿这段话去请教“科学”老师,不把老师逼疯才怪。
课文虽说是童话,重在提高思想认识而不是传授科学知识,但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不能传递错误或似是而非的知识,因为这会误导孩子,让他们产生认知困惑甚至混乱。
三、材料有缺陷
一篇可能误导学生的课文
课文的中心是做最容易做的事,可用来表现中心的三组材料的具体内容与中心差距太大,甚至可以说是是脱节。
第一组材料说,太阳学发光,学上山下山,后来尝试学唱歌,结果因声音粗糙而未能成功。发光、上下山与唱歌,谁易谁难,很难说。太阳学唱歌不成功并非唱歌有多难,而是太阳不具备唱歌的条件。事情的难易主要由事情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的,人的条件仅是因素之一。
第二组材料说,月亮学发光,无法作出决定,反反复复之后学会了圆缺变化。发光与圆缺变化,凭什么说后者更为容易?
第三组更奇特,说水学流动,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往低处流。既然只有一种方式,没有比较,何来难易之分?
这篇课文,语文老师读几遍也不得要领,只得求助“教参”。借助“教参”也仅是知道,未必理解。连自己都理解不了,又怎么引导学生领悟?只得硬灌。这样的教学就是白费时间。
教这样的材料与中心严重脱节的课文,水平再高的教师也会抓狂。
四、语言有瑕疵
课文说,月亮学发光,“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觉得这主意不错”。一正一误,认识明确,判断正确,毫无疑虑,理应作出决断。然而课文接下来又说“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前面已经判断而无丝毫疑虑,后面又“无法决定”,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要“反反复复”是因为有疑虑,有不足,可疑虑是什么?不足在哪里?无疑虑无不足却又“无法决定”“反反复复”,不是自寻烦恼庸人自扰吗?
【课文】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
太阳开始学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变化。
水开始学习流动。它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一直往低处流,往低处流,往低处流……
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哦!不要往下讲了,最好再从头开始。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作者】本文的作者舒比格,全称于尔克·舒比格,1936年生于苏黎世,德国作家。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就是童话《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本文是第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