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筱珊 发表于 2021-9-14 10:37:36

杜甫《绝句》被小学生质疑,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两个”是不是写错了?


杜甫的《绝句》脍炙人口,古今传诵,还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可意想不到的是竟受到小学生的质疑,说这首七言绝句用词不当。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据说一位语文老师教学这首古诗时,有学生提问:我们说鸟、家禽的数量用“一只两只”,可杜甫却说“两个”。这“两个”是不是写错了?

老师愣了一下,说:“杜甫是大诗人,怎么会写错呢?没错。”

学生又问:杜甫可以写“两个”,那我们写作文是不是也可以写两个燕子、两个公鸡?”

老师想了想,说:“杜甫是古人,可以这么写;我们是现代人,不能这样写。”

老师的回答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过于笼统,不够具体。

“只”作量词使用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此前并无此功能。据《说文解字》和《词诠》介绍,“只”在古代是助词,用于句中仅增加一个音节,并无意义;用于句末,表“感叹“或“决定”的语气。

从《古汉语字典》的解释和举例看,“只”到了唐代又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限制,相当于“仅仅”,如杜甫《寄侄佐》: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这种用法沿用到现在,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现在表示鸟类或禽类“量”的“只”是在上世纪56年,由“隻”简化而来,此前一直用“隻”。“隻”,按《说文解字》的说法,是个会意字,手上擎着一只鸟,所以表示一只鸟的“量”。

既然“隻”在晋代己作量词使用,那杜甫为啥不用“隻”而要用“个”?这是格律诗的需要。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格律诗。格律诗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字数(五言或七言)、行数(四行或八行)、结构(起承转合)声韵等。声韵又有押韵和平仄。声韵合规,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两只”,念起来拗口,听起来模糊,而“两个”,念着顺口,听着响亮,感觉大不一样。

杜甫诗里用“个”还能引发联想。“个”通常用来表示圆或椭圆形物品的单位,因此由“个”可能联想到树上鸣叫的黄鹂就是椭圆形的的样子,事实上黄鹂就是这样的。

老师应告诉学生,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古人能用的词句,今天不一定能用;反过来,我们今天能用的,也不可强求古人也用。



拉斯--吴 发表于 2021-9-14 11:32:05

这个学生是四认真学习的,未来可期。

老K光速 发表于 2021-9-14 12:20:03

说不定当时老师都被整懵了

屋顶上的小猫咪 发表于 2021-9-14 16:16:47

老K光速 发表于 2021-9-14 12:20
说不定当时老师都被整懵了

极有可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杜甫《绝句》被小学生质疑,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两个”是不是写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