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应对“教的不考,考的没教”?仅靠灌输知识,大量刷题,是没有出路的
有教师感叹,现在考试越来越难了,按课本教的不考,考的不是按课本教的。别说学生,就是老师,也考不了多少分。现在的考试与过去的考试确实有所不同:过去着重考课本上的知识,现在重点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传统教法只教课本不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考试自然会感到吃力。为此,教学必须改革。
一、教好课本
课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学必然也必须教课本,而且要教好课本。课本承载学生应学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石,没有必需的知识,能力无从培养。思维也是在获取知识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发展的,思维的发展也离不开知识。所以,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好课本。
教好课本最根本的就是让学懂应学的知识,该记忆的要牢固记住,该理解的要深刻理解。深刻理解就是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牢固记住;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比如语文课教学一篇课文,不反要让学生懂得文章的主题,还要让他们通过具体分折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主题。可能的话,还可让其领悟这个主题是怎样表现的。又比如小学数学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不仅让学生记住计算公式,更要让其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可能的话还让其感知转化的数学方法。
我们说的教课本,并不是说‘老师将课本知识灌给学生,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自主探求课本蕴含的知识。只有自主获得的知才能记得住,才能深刻理解并顺利转化为能力。
课本上还有一些练习题。练习题,有的重在巩固知识,有的侧重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能力和思维。而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仅仅依靠教参教辅死教课本就远远不够了,必须既依据课本又超越课本,探寻规律,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二、培养能力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课本只是范例。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借助范例揭示规律,探求获取知识和运用所学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比如语文课教写人的记叙文,要让学生探寻这类文章表现主题的规律,掌握领悟主题的基本方法:这类文章的主题通常表现为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感;通过分析其外貌、言行和心理,可以抓住主题;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抒情、议论文字,对把握主题有一定作用。
我们否定死教课本,就是否定死记硬背现成知识,囫囵吞枣不消化,不理解,不应用;就是强调掌握方法,活跃思维,增强运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能力,考试不会感到困难。
现在的学生不能应付考试,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未与时俱进,还是用老一套教法一一死记硬背,反复操练。最近几年演化成刷题,教学就是刷题。教教学时,讲解、演示、刷题就是灌输知识,不会引导学生揭示规律,寻求方法,发展思维。即使是灌输知识也仅是告之“是什么”而不能明示“为什么”。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可能牢固记忆,更不可能深刻理解。记忆不牢,理解不深,规律不明,方法未具,能力欠缺,何谈运用?不能灵活运用所学,考课本之外的实际问题,自然无法解决。
其实考的问题虽属课本之外,但解析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仍然蕴含在课本之内。比如中学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如果教学时只告诉学生,这个词活用成什么词,当什么讲,而未让学生明白这个词在什么条件(语言环境)下活用成什么词,换了文章,就很难判断这个或这类词是否活用成了什么词。也就是未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数学教学,讲解“例题”,只让学生知道解答这道题的步骤和结果,没有让其懂得解答同类问题的方法,比如,这类题有什么特点,难点在哪里,怎样寻找切入口,要注意什问题,等等。虽然学生学会了这道题,但未掌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旦题目稍有变化,便一等莫展。
为了培养富有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今后考试可能更多是考运用所学的能力。教学只灌输课本上的死知识,仅依赖刷题制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教学必须改革。课本只是一种凭借,教学要以课本为例,揭示规律,探寻方法,提高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仅靠灌输知识,大量刷题,没有出路。
要教出成绩,又不是教出诺奖或菲奖得主,怎样出成绩怎么教!
教育本来就是活的,难道要死记硬背,去考背诵能力吗,道理一样换个方式也应该会,要懂得举一反三
教的不考,考的没教,这样才方便大领导们操作哈,都是考指定教材上面的,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们还不次次都考满分啦,这让那个些有钱又有势的孩子家长们情何以堪。
页:
[1]